首页资讯 正文

苹果不会放弃造车

2024-03-10 0条评论

这篇文章只展开写一点电池部分。

首先电池:

苹果不会选择三元,而是直接上半固态,用的是华人科学家蒋业明(Yet-Ming Chiang)创办的电池研发企业“24M的半固态电池(这家企业前身是2009年在美股IPO的A123)。 这个电池的技术方向是把电极厚度比普通锂电池增加了5倍,使得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大增加,有点骚气的。

包体能量密度为350Wh/kg的已经量产,正在搞500Wh/kg的,注意是包体。

这个玩意儿的上限能做到800~1200左右。

海外生产商是京瓷,国内是奇瑞国轩高科合资的安瓦新能源,封装是奇瑞的得壹新能源。

没别的,因为车是奇瑞代工,国内是,美国也是(工厂应该会放在美国,而不是墨西哥)。

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文字写电池,答案就是未来新能源世界竞争的唯一一条线:

就是谁的固态电池体系,打遍天下无敌手,谁能吃下这个市场最大饼,并不仅仅是汽车。

(类似高铁的烧龙 发哥的田鸡)

固态电池这条线里面又分几个情况

1:全固态 - 氧化物路线 硫化物路线

2:半固态 - 嘿嘿,这里不写,留着对线。连半固态的种种都不了解,就别来挨揍了。

我比较可惜的是,因为技术问题,我们选择了氧化物路线,ATL和CATL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,所以你看现在宁德股价一直喋喋不休,就是因为它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全固态,这点后面再说。 你看现在各厂吹的宁德什么麒麟,什么4C 5C ,本质还是三元的各种封装。 这就跟小米吹什么我首发才是真首发,我的烧龙频率高5C暴打4C,你们都不会调烧龙,我的烧龙非常凉快之流的话术。

书接上文,为何我会痛心我们选了比较简单的氧化物,没有去花巨资啃硫化物,当然首先这跟硫化物专利基本都在 丰田 三星手里有关系,还有就是真的太难,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。 其次让我们看看这个星球上最会选路线的企业:三星,它也选了硫化物。 三星当年在LCD IPS LED中,ALLIN了LED,大获成功。在HMC和HBM大战中,HBM开始就AMD和SK两家,又是三星果断跳反,现在是HBM 两巨头之一,再加上手机选安卓。 你可以质疑韩国人品性,但是千万别质疑他们的路线选择,这货就没选错过。

好了,再说回国内。 国内的半固态也好,全固态也好,基本都是中科院和清华系的天下。 年前蔚来搞的一千公里续航,背后是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会根共同发起创办。

然后是上汽投资的清陶(昆山)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,中科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。

再接着就是连U9都不用三元的比亚迪,实在是搞了30年还搞不来三元,固态这里是跟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牵头的团队合作,至今没有投产的信息。 这里插一点,欧阳院士对于硫化物的热管理还是颇有心得,

DOI: 10.1039/D3EE00084B

由于硫化物SEs与Li1-xCoO2正极/Li负极之间的放热反应以及硫化物基复合正极释放有害的SO2,硫化物基ASSB是中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然而,且缺乏这些失效行为的系统机制。基于此,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等人首次揭示了硫化物基ASSBs的两种不同的热失控机制,即气-固反应和固-固反应。与普遍看法相反,DSC-MS表征显示,玻璃陶瓷(Li3PS4和Li7P3S11)和晶体(Li6PS5Cl和Li10GeP12S2)Se的产热明显大于LEs,并在复合正极球团中得到证实。 期待他们的硫化物路线能顺利进行下去,并投产。

然后再简单说下咱们选择的氧化物路线,

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可分为晶态电解质和玻璃态(非晶态)电解质。其中,晶态电解质包括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、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和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。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在高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,适用于高温电池和模块。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则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,可用于构建高效能固态电池。
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
在我们选的氧化物路线上,目前也有一家巨头已经出现,就是台湾辉能,已经宣布投产了全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。

辉能选择氧化物厚膜技术路线,目前桃园线年产能2GWh,供应2万6千台车。法国在建设一座产能48GWh的超级电池工厂,年供应40万台车。

国内目前勉强能跟上的也就还有 赣锋锂业,氧化物厚膜路线。其他的一堆臭鱼烂虾完全没什么机会。

至于还有什么车托厂老板再说苹果造车也就多2万亿,搞AI是10万亿。跟雷斯克的震惊一样,那是真心害怕水果下厂,吃完30-100万的区域罢了。

最后,让我们静待苹果汽车上市。

我来下个结论: 苹果汽车25-26年展示,并上市。

这篇文章只展开写一点电池部分。

首先电池:

苹果不会选择三元,而是直接上半固态,用的是华人科学家蒋业明(Yet-Ming Chiang)创办的电池研发企业“24M的半固态电池(这家企业前身是2009年在美股IPO的A123)。 这个电池的技术方向是把电极厚度比普通锂电池增加了5倍,使得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大增加,有点骚气的。

包体能量密度为350Wh/kg的已经量产,正在搞500Wh/kg的,注意是包体。

这个玩意儿的上限能做到800~1200左右。

海外生产商是京瓷,国内是奇瑞国轩高科合资的安瓦新能源,封装是奇瑞的得壹新能源。

没别的,因为车是奇瑞代工,国内是,美国也是(工厂应该会放在美国,而不是墨西哥)。

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文字写电池,答案就是未来新能源世界竞争的唯一一条线:

就是谁的固态电池体系,打遍天下无敌手,谁能吃下这个市场最大饼,并不仅仅是汽车。

(类似高铁的烧龙 发哥的田鸡)

固态电池这条线里面又分几个情况

1:全固态 - 氧化物路线 硫化物路线

2:半固态 - 嘿嘿,这里不写,留着对线。连半固态的种种都不了解,就别来挨揍了。

我比较可惜的是,因为技术问题,我们选择了氧化物路线,ATL和CATL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,所以你看现在宁德股价一直喋喋不休,就是因为它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全固态,这点后面再说。 你看现在各厂吹的宁德什么麒麟,什么4C 5C ,本质还是三元的各种封装。 这就跟小米吹什么我首发才是真首发,我的烧龙频率高5C暴打4C,你们都不会调烧龙,我的烧龙非常凉快之流的话术。

书接上文,为何我会痛心我们选了比较简单的氧化物,没有去花巨资啃硫化物,当然首先这跟硫化物专利基本都在 丰田 三星手里有关系,还有就是真的太难,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。 其次让我们看看这个星球上最会选路线的企业:三星,它也选了硫化物。 三星当年在LCD IPS LED中,ALLIN了LED,大获成功。在HMC和HBM大战中,HBM开始就AMD和SK两家,又是三星果断跳反,现在是HBM 两巨头之一,再加上手机选安卓。 你可以质疑韩国人品性,但是千万别质疑他们的路线选择,这货就没选错过。

好了,再说回国内。 国内的半固态也好,全固态也好,基本都是中科院和清华系的天下。 年前蔚来搞的一千公里续航,背后是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会根共同发起创办。

然后是上汽投资的清陶(昆山)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,中科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。

再接着就是连U9都不用三元的比亚迪,实在是搞了30年还搞不来三元,固态这里是跟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牵头的团队合作,至今没有投产的信息。 这里插一点,欧阳院士对于硫化物的热管理还是颇有心得,

DOI: 10.1039/D3EE00084B

由于硫化物SEs与Li1-xCoO2正极/Li负极之间的放热反应以及硫化物基复合正极释放有害的SO2,硫化物基ASSB是中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然而,且缺乏这些失效行为的系统机制。基于此,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等人首次揭示了硫化物基ASSBs的两种不同的热失控机制,即气-固反应和固-固反应。与普遍看法相反,DSC-MS表征显示,玻璃陶瓷(Li3PS4和Li7P3S11)和晶体(Li6PS5Cl和Li10GeP12S2)Se的产热明显大于LEs,并在复合正极球团中得到证实。 期待他们的硫化物路线能顺利进行下去,并投产。

然后再简单说下咱们选择的氧化物路线,

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可分为晶态电解质和玻璃态(非晶态)电解质。其中,晶态电解质包括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、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和NASICON型固态电解质。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在高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,适用于高温电池和模块。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则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,可用于构建高效能固态电池。
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
在我们选的氧化物路线上,目前也有一家巨头已经出现,就是台湾辉能,已经宣布投产了全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。

辉能选择氧化物厚膜技术路线,目前桃园线年产能2GWh,供应2万6千台车。法国在建设一座产能48GWh的超级电池工厂,年供应40万台车。

国内目前勉强能跟上的也就还有 赣锋锂业,氧化物厚膜路线。其他的一堆臭鱼烂虾完全没什么机会。

至于还有什么车托厂老板再说苹果造车也就多2万亿,搞AI是10万亿。跟雷斯克的震惊一样,那是真心害怕水果下厂,吃完30-100万的区域罢了。

最后,让我们静待苹果汽车上市。